我国耳聋基因筛查超120万人,3.5万敏感人群远离“一针致聋”危险
日期:2015-04-18 来源: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余荣华) 
       
    为什么一些健康的人,服用或注射某些药物后就变成了聋人?这是因为他们携带了特殊的药物性耳聋基因。如果能够提前知晓危险,注意用药,他们就能避免“一针 致聋”、终生残疾。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月16日在北京宣布,我国目前已有120万人接受了耳聋基因筛查。中心主任程京院士介绍说,约3.5万 名敏感人群因此获得“安全用药提示”。
      2009年,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张耳聋基因筛查芯片,中国率先拥有了对遗传性耳聋开展精准诊断的工具。2012年,北京市 率先通过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方式对全市新生儿进行免费耳聋基因筛查,三年来检测了近70万人。全国多个省市之后也开展了政府支持的新生儿免费耳聋基因筛查。 应用此项新技术,检测时从新生儿脚跟采血数滴,送检后5个小时左右可出结果。截至2015年4月,全国使用耳聋基因筛查芯片筛查的总人数已达120万人, 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使用分子检测技术对遗传性疾病所做的筛查。
      程京院士说,筛查结果显示,我国的耳聋基因携带人群非常庞大,这些耳聋基因携带者又大多表现听力正常,但在特定条件下就会发病造成听力残疾或者在下一代人身上发病。“然而这些都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筛查至今已发现了1569名先天性聋儿、3556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由于每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的家庭中平均至少有10名母系家族成员属于药物性耳聋高危人群。因此,通过安全提示,筛查工作有望避免约3.5万名敏感人群发生药物性耳聋。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听力残疾约占1/4,是第二大类。目前我国每年新生、新出现的聋儿在3.5万至5万人之间。
     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翟立功认为,对于遗传性耳聋危害的严重性全社会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运用科技力量从生命起点有效控制和减少听力残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