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专家学者齐聚星城·共话长沙丨第十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盛大起航
日期:2019-10-21 来源:

        2019年10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在星城长沙盛大起航。会议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药理学会承办,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美洲华人遗传学会(ACGA)协办。

大会盛况

        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0名院士,分别是:张运院士、贺福初院士、周宏灏院士、丛斌院士、林东昕院士、谭蔚泓院士、宁光院士、顾东风院士、马丁院士、程京院士,及近20位来自国内外的顶级学者和专家作精彩的大会报告,同时还有来自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专家代表、行业精英、企业代表以及媒体朋友等近千人参会。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易建、湖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刘琦、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等领导出席大会。

程京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主持开幕式。程京院士代表大会组委会对现场各位领导和业界人士的莅临和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湖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刘琦、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易建分别做大会开幕式致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致辞

        作为承办方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在致辞中表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新领域,是培育创新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本次大会的召开可谓正当其时,也必将意义深远。感谢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心湘雅医院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朋友,也祝愿我国分子诊断技术日益精进,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致辞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在致辞中表示,中南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校百年以来,培养造就了多位现代医学名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经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医学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卓越的医学学历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拥有雄厚的医学科研实力。未来,中南大学将继续在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方面深耕细作,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湘雅医学院也会顺应生物医学变革,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与各位同行共同推进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民享受到医疗创新技术带来的更多健康福祉!

湖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刘琦致辞

        作为东道主政府代表,湖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刘琦在致辞中表示,走进新时代的湖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始终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打造创新型省份、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内容,出台了支持生物医药发展的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众多显著成效。期待各位院士、专家以及来宾多为湖南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期待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与湖南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生物医药融通共进;期待与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产业项目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在湖南成功转化。我们愿意为大家牵线搭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与大家共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共创湖南美好明天。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易建致辞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易建作为主办方代表做开幕式致辞,他表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不断致力于搭建像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起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畅通桥梁,探讨逐步建立和完善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体系标准,推动我国分子诊断技术不断紧跟国际前沿,逐步向前发展。本届大会中,10位两院院士和近20位专家学者将就分子诊断技术领域最前沿、最热门的5大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相信一定会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希望此次大会继续秉承“顶天立地”的战略,为参会代表们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学术与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转换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会报告

        大会首日,院士专家分别围绕心血管疾病与免疫分子诊断、新技术与未来医学、肿瘤分子诊断三大主题作了精彩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运院士作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运院士首先作《心血管重构的当前进展》的报告。张院士团队经10余年的潜心研究,建立了可模拟人类心血管重构的动物模型,揭示了长期冷刺激、铁调素等在心血管重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应用一、二、三维应变测量技术检出了心血管重构的易感基因和斑块破坏的预警指标,并结合临床证明了可有效干预心血管重构的新靶点和新药物。张院士的研究解决了心血管重构领域中存在的动物模型缺乏,发生机制未知,检测方法受限,干预靶点甚少等重大科学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顾东风院士作报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顾东风院士作了《血脂与冠心病基因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告。顾院士团队利用我国心血管疾病大型前瞻性队列人群和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源,结合基因组技术手段,开展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血脂紊乱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400个血脂易感基因和160多个冠心病易感基因,推动了调脂和心血管病药物的开发。通过外显子组研究,发现了14个中国和东亚人群特异位点,指明潜在功能基因基因,有望实现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精准防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教授发表了题为《脑卒中精准防治研究和转化》的专题报告,针对目前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巨大的问题,以及H型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高发的主要原因现状,提出了H型高血压的理论基础,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脑卒中一级预防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证实了降压基础上补充叶酸可显著减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是适合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一级预防策略。该脑卒中精准防治的创新成果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转化和推广,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的精准理论体系对于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胡豫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胡豫教授作了题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通量测序基因诊断》的精彩报告。静脉血栓栓塞症每年在全球发生接近1000万例,而且60%以上发生于住院期间或出院之后,在院内可防可控的致死病病因中居于首位,以往研究表明该症的发生遗传因素占60%以上的比重。胡豫院长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覆盖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系统、血管内皮系统、炎症因子编码基因的82基因高通量测序易栓症基因检测评估系统,并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队列开展了研究。该系统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系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以及揭示血栓形成的分子病因有重要意义。

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皮肤科主任陆前进教授作报告

        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皮肤科主任陆前进教授作了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基因甲基化诊断新技术》的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形成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特别是DNA甲基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陆前进教授团队利用DNA甲基化芯片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细胞DNA甲基化差异位点,发现了一种新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其检测效果在一项国际多人种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该指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特点在辅助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辅助病情监测、药物疗效判断,提高该病救治水平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作报告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作了《视网膜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的精彩报告。目前全世界视力障碍人群达到2.85亿,为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杨正林院长团队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且难以防治的常见致盲眼病如老年黄斑变性、小儿视网膜病变以及青光眼等,从疾病基因入手,发现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并形成早期精准检测、诊断和预防体系。为实现我国致盲眼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法医学院院长丛斌院士作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法医学院院长丛斌院士发表了题为《法医鉴识科学与公共安全》的专题报告。丛斌院士指出法医学一方面是致力于解决伤、死问题,包括广泛软组织损伤、应激性损伤及死亡、以及毒物所致损伤及死亡等。法医第二大研究领域是个体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包括面相识别、身份鉴定等。其中针对广泛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损伤死亡的机制研究;不同应激原引起的心脏、神经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为司法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最后丛斌院士提出如何从整体水平研究人体网络结构,是基础医学和法医分析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湖南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院士作报告

        湖南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院士作了题为《疾病的精准分子诊断-分子分型和模式识别》的专题报告。谭院士从人类对人体的认识入手,提到了对人体的了解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并提出利用动态分子网络发展分子医学的可行性。谭院士指出,核酸适体相比传统抗体,具有功能稳定、结构多样、易于设计等特点,在分子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接下来谭院士分别介绍了核酸适体在三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结合流式分析在白血病分型中的应用;结合外泌体热泳在肿瘤早期诊断与分类中的应用;以及结合质谱的流式分析应用。最后,谭院士还提到了利用’核酸适体-药物复合物’进行药物开发的优势与可行性,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林东昕院士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林东昕院士发表了题为《结直肠癌新型标志物piR-54265》的专题报告。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早期治愈率非常高,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结直肠癌的最根本措施,因此实现精准筛查、降低筛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方法包括粪便筛查、血液筛查等。林东昕院士团队发现小分子非编码RNA piR-54265存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其高表达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是结直肠癌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与其他三种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相比,血清piR-54265含量变化还可以用来进行肿瘤复发监测。在武汉同济-东风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也进一步验证血清piR-54265含量与结直肠癌早期发现有密切关系。以上研究表明血清piR-54265含量在结直肠癌伴随诊断、复发预警和早期筛查中具有潜在广泛的应用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马丁院士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马丁院士作了题为《宫颈癌HPV整合检测及早期治疗新探索》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目前HPV尽管病因明确,但机理仍不明确,作为当前最常见的妇科癌症,需要大力的探索。马丁院士团队在工作中首先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补充了国际上流行病学资料的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年轻化的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接下来马丁院士提到了关于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工作,说明了目前宫颈癌筛查流程包括“细胞涂片/HPV检测-阴道镜检-组织学检查”三大步骤,并指出通过将传统筛查技术与HPV整合位点的靶向测序检测相结合,将提高筛查的准确性。最后马丁院士介绍了在宫颈癌早期治疗中的工作,通过早期分子靶向治疗代替切除的方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作报告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作了题为《肺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的基础与转化研究》的报告。李为民教授针对目前肺癌作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一直以来存在治疗效果差、5 年生存率较低等问题。研究表明,肺癌分期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早期诊断与治疗能显著提升肺癌的5年生存率。而我国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相对偏低,因此提升我国肺癌早期诊断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癌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影像组学检测,来进行肺癌早期诊断,可有效的提升肺癌早期诊断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科主任付丽教授作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科主任付丽教授作了题为 《乳腺癌的分子病理诊断》的报告。精准的病理诊断是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前提和关键。组织学水平的精准病理诊断要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亚型及分级。分子水平的精准病理诊断是将肿瘤组织进行相关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染色结果进行分子分型。临床医生根据分子分型报告为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后辅助治疗。付丽教授通过多个临床经典案例的分析,分别从组织学和分子水平两方面,揭示了分子分型和分子病理诊断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吕奔教授作报告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吕奔教授作了题为《脓毒症DIC的研究与转化》的精彩报告。一直以来,脓毒症休克和多脏器衰竭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国际上对脓毒症的治疗至今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吕奔教授研究发现HMGB1蛋白是脓毒症中重要的致死因子,在脓毒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促进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证明了casp11在脓毒血症DIC中的作用。临床上通过对确诊脓毒症DIC患者进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发现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分会场、展台盛况

大会盛况

        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是培育创新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组信息和蛋白质组信息的产生,以生物芯片为代表的一大批分子诊断技术日渐成熟,分子诊断作为系统医学到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的桥梁之一,正在以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保障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生物技术之一。
        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立足于科研、临床、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点,聚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大健康等行业热点,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影响力深远。近十年来,来自中、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名顶级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论道,累计万余人参与盛会,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平台,是实现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对接、及时把握生物医学领域最前沿重大成果的平台,是分子诊断业界人士分享最新科技成果、开启智慧碰撞的世界顶级平台。